汉华钢琴网 - 素质教育的坚持者

    汉华钢琴网

    汉华钢琴网

     

    网站首页 > 资讯快报 > 媒体报道

    王之一访谈录:我的血管里流淌着运河水

    2016-06-20 22:26:16 汉华钢琴网 阅读
    王之一访谈录:我的血管里流淌着运河水
    作者:admin    发布于:2015-08-17

  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2014-06-30 09:33 来源:姑苏晚报
      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■本报记者 刘放
            
          王之一小传:1980年生,苏州人,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,后赴美国深造,获奥柏林音乐学院和路易维尔大学作曲学士、硕士学位,多次荣获国际音乐创作奖项。2008年成立“之一音乐工作室”。作品被中国国家交响乐团、中国爱乐乐团、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、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、捷克布尔诺爱乐乐团、日本新爱乐乐团、美 国Eighth Blackbird 乐团等演奏和录音。
            
          父亲笑眯眯地对我说,送你一个大玩具!
            
          晚报会客厅:王先生好!你是苏州的音乐才子,虽然你获得的诸多奖项都是在国际大舞台上,但你的根在苏州,你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苏州度过的,我们先聊聊你的童年少年时代好吗?
      王之一:好的。我很乐意谈童年少年时代的事情。因为那个时代总是无忧无虑,总是天真美好。我们的话题是从音乐开始的,谈童年少年的往事,自然也是离不开音乐的。我的童年少年与别的孩子并没有太多的差别,唯一的差别,可能就是音乐之于我的生活了。我是听父亲讲的,在我记事前,两三岁吧,我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敏感,对音乐的喜好,特点是在音乐的背景下,我就变乖了,可以安静愉快地独自玩上两三个小时。估计没有音乐的时候,我就不会这么乖了,可能就会让人烦了,或者说自己也很烦了,哭闹?可能吧。我的这个特点,被父亲及时发现了,也充分利用了,他让音乐陪伴我,并牵着我的手一步步走向音乐的殿堂。我有辛苦而快乐的琴童岁月。学琴当然是辛苦的,这用不着矫情。我5岁开始弹钢琴,当然是幼儿园时代。小学是在马医科中心小学和娄门一所名为“勤惜”的小学就读的。小手在黑白键上一亲近,就永远离不开了。每天都要弹琴。有时是自觉的,有时也是被逼的。我读书的功课比较好,作业总是能快速完成,然后就是我的练琴的时光。每天晚上都要弹琴。而早晨,我也是会一大早就弹奏的。我所住的大楼的伯伯阿姨们说,我就是他们的闹钟,是他们的报晓的小公鸡。他们都能听见我的琴声。现在想,可能那时也吵到他们了吧,心里挺过意不去。但我记得,他们看见我时都是眼睛亮亮地对我笑的,是赞赏鼓励的,也是在这样的赞赏鼓励中,我的琴也越弹越好了。
      晚报会客厅:也就是说,发现你的伯乐,是你的父亲?
      王之一:对,父亲是我的伯乐,如果我是一匹千里马的话。我父亲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,他是学民乐的,竹笛。后来从兰州空军部队文工团转业到苏州。我是父亲的作品,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。我记得父亲送我钢琴的所有细节。那时,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,钢琴的普及远不及眼下,大街上也没有这么多的琴行。父亲不是像别人那样,将转业费购买房子,而是为我购买了钢琴。那时琴贵,还要到上海去买。我记得琴运到家后,父亲笑眯眯地对我说,送你一个大玩具!多年后,我一直都记得父亲的笑容,和他说的大玩具。我知道,许多家中用了重要的积蓄给孩子投资后,往往陪同的是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育,甚至是声色俱厉的教训,要好好学习啊,好好拼搏啊,否则就对不起这个,对不起那个,等等,让人压力重重。我父亲没有那样,他是笑眯眯的,说送给我的只是一个大玩具。他不让我有丝毫压力。但越是这样,越能让我痴迷钢琴练习,越是能让我进入开心忘我的艺术境界。父亲的钢琴弹奏水平也很高,一开始就是他教我的。当然,后来也请了别的教师,那是他扶着我学会了走路,甚至能跑步之后。除了弹琴,他还辅导我对音乐的理解,辅导我欣赏,也就是11岁那年,我和他在运河边玩耍,我突然就有了感觉,有了冲动,面对着运河水心中流出一个乐段。我唱给父亲听,他连说好听,非常好听。回家后,我就将这个乐段完整丰满,并且取名为《大运河》,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作,处女作。父亲是自始至终的陪同者,是保姆,是导师,是听众,最早的听众。后来,我就是凭这首乐曲,得到叩开名师门的机会。13岁,以当年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取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。后面的路,就越走越顺,越走越宽了。
            
          说某些制作是拿生命去换的,一点也不过分。
            
          晚报会客厅:谈谈与张艺谋的合作吧,从奥运会到他的《金陵十三钗》等,你们都有很成功的合作。
      王之一:我与张艺谋先生有过好几次合作,他是中国当代的电影大师,也是国际影坛瞩目的大制作人,能与他合作,当然是世人所求之不得的机会。但人们往往只看重他的电影,或者说他电影中对色彩的运用,其实,他的音乐造诣非常深厚,感觉非常精准,是超一流的。他也是非常有人文情怀的人,有思想的人。艺术相通,一部好电影,远不只是电影技巧的问题,而是文学、音乐、摄影、表演、剪辑等多个艺术门类的大荟萃。拿音乐来比喻,一个好导演,就是一台交响乐的总指挥。说到奥运会音乐,我还必须要说到另一个人,他是陈其钢先生。他是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。其中的《迎宾曲》,就是他挑中我,由我来创作的。为什么选中我的曲子?开幕式上,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上台致辞,《迎宾曲》响起。早在这个作品的广泛征集之初,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上台致辞而特别创作的这首《迎宾曲》,就吸引了众多作曲名家参与创作,但由于导演张艺谋先生始终未能满意,而一直悬而未决。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的陈其钢点名,要我试试。当时,我28岁,当然也是名气不大的小字辈,但他要我写。2008年5月底收到“任务”后,我发挥自己的强项,钢琴,先尝试创作了一首钢琴曲,没想到陈其钢一听便“相中”了,当即决定让我为军乐团配器。当完整的军乐团小样呈现出以后,陈其钢兴奋地对开幕式音乐创作团队宣布:“这是所有《迎宾曲》征集中最好的作品!”该曲随后顺利通过导演组的审核,张艺谋先生认可,被最终定为罗格和刘淇上台时的演奏曲目。
      晚报会客厅:一个大制作的成果,背后一定是诸多为人所不知的艰辛,对吗?
      王之一:对,很多的艰辛,外人根本想象不到的艰辛。主题歌《我和你》是我配器。这个主题歌的定稿是磨难最多的,直到正式演唱的前两天,还在调整。对于作曲家来说,要始终保持新鲜的再创作状态,十分痛苦。这样的过程,我坚持了一年多,是整整390天。定型后的主题歌“小样”送到我手上,再进行配器过程的二度创作,更是经历无数次“手术”。经常是晚上7点接到命令,晚上10点就要交稿。有时候,凌晨三点还会接到“任务”,必须第二天就“交作业”,那段时间焦头烂额,有种被“逼疯”的感觉。一年零一个月里瘦了20斤。那个作品是一反常规的曲调,不是号角式运动的盛大气氛。而是和平、大气、宽容、理解的音乐氛围,主题歌朗朗上口,简单好记且通俗易懂。越是简单的越是美好的,但这个简单背后的艰辛是不简单的。
      晚报会客厅:大制作,要协调好,要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
      王之一:我在接到五环曲这首陈其钢创作的男女声对唱歌曲配器任务时,陈老师自己却病倒了,住进了医院。但工作进度却不能推迟。我每天创作修改的曲谱要给陈老师看,邮件传送还不行,需要把音乐小样送过去给他听,听了再修改,修改后再由工作人员送到医院,每天几地奔波数趟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。赶制点火仪式主题曲的时间最短,记得当时我对陈其钢老师说,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,太可怕了,简直是拼命。陈老师说,这辈子就拼这一次吧。话说到这个份上,不说了,拼吧,出分谱、录音、再调整……可以说,某些制作是拿生命去换的,一点也不过分。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合作,这样的同一战壕,大家感情深了,知根知底了,默契了,就有了不断的合作,之后张艺谋先生的新片《金陵十三钗》和《归来》的再度联手,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。
            
          以西方的创作技法,秀东方情调。
            
          晚报会客厅:请说说你的 《异国的芳香》,这是你诸多国际音乐奖中最新的一个里程碑。
      王之一:这个奖,的确是一个含金量颇高的奖,参赛选手和作品覆盖全世界。半个多月前,我刚获得马耳他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,紧接着又在日本获得一等奖,算是运气太好了。6月14日,日本“Sen-zoku Gakuen”国际交响乐队作曲比赛,经过重重筛选,最后为由评委会评选出的世界各地九部决赛作品举行音乐会,我的《异国的芳香》为其中之一。这个作品,是我自己独自前往欧洲的心路历程,自己好奇,有东方文化做底蕴,辨析鉴赏不同文化的同异,用了西方的创作技法,秀东方的情调,展现出东方文化的美感,给人的就是独特的审美冲击。经过评委现场打分,总分最高的三首作品最终获奖,《异国的芳香》 第一名。这里还有个花絮,我当时是在现场的,但我的日语不好,主持人说到我的作品获第一名,我没有听懂,毫无反应,周围人围着我拍掌,我才明白过来。可见,音乐的确是无国界的,你即便不懂他们的语言,但12个音符组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旋律,确能让人明白无误地接受。两厢一对比,真的很有趣。
      晚报会客厅:你改编的《家在苏州》也获得成功,感觉你的取胜不仅仅靠音乐的技巧。
      王之一:当然,音乐本来就不是靠技巧取胜的。在古典和流行音乐两个领域,我都在不断探索前行,我都感觉到了音乐界和听众对我的肯定,我将更加自信地前行。《家在苏州》这个作品,原先由乔羽先生作词,王立平先生谱曲,比较有苏州特色,是原有的曲调中,感觉到了“绕”的味道,很好玩。我在此基础上,偏向于美声的唱腔,有别于传统苏州歌曲,却又不失清新江南韵致,带给人空灵、干净等脱俗之感。效果还不错。这是我的优势。是苏州养育了我,她是我的母亲。最近,大运河申遗成功,我也很兴奋,我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大运河赐予的灵感,我觉得我的血管里就流着大运河,有机会,我一定会为我们城市的母亲河谱写一个最投入的交响乐作品,作为对于养育之恩的反哺。